+ 回首頁 + English + 日本語 + 網站導覽  
         
最新消息  
 
 
烏腳病人之父  
基金會組織  
參訪迴響  
活動花絮  
   
 
 
     
 

締結良緣 攜手服事

  孫理蓮於一九0一年一月二十九日生於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彼略湖畔,就讀於馬加勒斯特學院。她的同學孫雅各,來自南達科他州農場,是一位長跑運動員。一九二四年他們從馬加勒斯特畢業之後,雅各升學普林斯頓神學院,而理蓮教了一年中學後就讀紐約聖經神學院。

 看見需要 勇往直前

        她的傳教生涯可分為三期,每一期間隔二十年。第一期從一九二七年廿六歲始,於普林斯頓與剛從神學院畢業的孫雅各牧師結婚,開始他們的蜜月旅行,坐船經過太平洋至上海,由福州到台灣的基隆登陸。開始他們的獻身生活,並說:「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的一生只有一次。」神安排他們為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師到當時日本統治之殖民地台灣。

  兩年後從台北搬往淡水。孫牧師擔任淡水中學的校長,後來也擔任神學院院長,有機會時他就出門到山地去傳福音。孫理蓮為家庭主婦,她的第一胎是只活了兩個星期的早產女兒。又生育一男羅尼,大學畢業後換了小兒痲痺症使用輪椅走路,後來完成碩士學位。一女瑪利安,嫁唐華南牧師。唐牧師後來協助她的事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孫牧師因是美國人全家被迫返美,後又轉赴南美洲英屬圭亞那向土著繼續傳教。

心繫台灣 再度宣教

        第二期是孫理蓮四十六歲,大戰後第二年(一九四七年)四月孫雅各夫婦再度正式受派來台。這次孫牧師宣教的目標轉向原住民。他除在神學院教書外,每週末開吉普車進入山區各處傳道,孫牧師是原住民傳道事工的開拓者。理蓮也入山從事婦女及兒童佈道。有一天她向孫牧師說:「我不要只是一個宣教師的太太,我要做一個太太宣教師。」孫牧師感慨地向她說:「你可以非正式地做些工作,就是我們其餘的人做不來的。」她就從當時台灣社會最需要的著手,實踐主所吩咐愛的誡命,創設了自己的事業。

 全力募外援 用心愛台灣

        一九五一年孫理蓮開始每月一次寄出油印的新聞信,向支持她的加拿大和美國朋友報告,從當初每個月五十封信不斷地增加到幾百、幾千封。到後來採用透印版複印才能順利每月寄出五千封航空和兩萬封平信,向美國和加拿大的基督徒募捐。這項事工在 一九五四年一月四日 正式以『芥菜種會』名義向美國政府登記立案。芥菜種會的工作內容如下:

(一)兒童青少年事工

  理蓮於一九五四年回美國演講募捐帶回一萬元美金設立兒童之家,兒童之家環境乾淨又美麗。她從開始的六個人增加至一百多個孩子,後又設兒童之家別館。並陸續於全省設立愛心育幼院(1958)、殘障之家(1958)、原住民花蓮育幼院(1959)、澎湖育幼院(1959)及少年之家(1960)。今天從各育幼院出身的有牧師、傳道、工程師、藝術家、銀行家、企業家、教員、教授、博士等等各種行業都有。

(二)醫療事工

  一九五二年樂生院因痲瘋患者一週三人自殺,蔡傳道求助於理蓮。理蓮覺得這是神的旨意就決心進入那困苦的地方。她帶馬偕醫院的白醫生在一公共的小會堂看病、給藥、做禮拜。另有加菜、每週一次的電影及每主日請不同的牧師去講道。一九五二年十月新建的禮拜堂落成。那些瘸腿的、跛腳的、瞎眼的和殘疾的慢慢地成群結隊進入禮拜堂,她本身從那時至去世都跟患者一同做禮拜。另外,她又建安樂之家(1953)收容患者生下來的嬰兒、工藝所(1955)、男生女生之家(1957)----此兩家是為有家卻不能回家的痊癒患者設立的,院裡的主內兄弟姊妹、小孩們都和樂的生活在一起。

  理蓮發現山地巡迴醫療團不能應付眾多的病患,就於一九五六年在埔里設立第一間竹建的診所,這診所後來變成設備齊全的基督教醫院。而後陸續在台灣全省各地設立診所,遍佈花蓮、光復、關山、台東、玉里、新港、屏東等地,全部免費服務。孫理蓮並發現山地的原住民因營養不良,各處都有肺病患者死亡,於是在全省如花蓮、關山、台東、新港、屏東、埔里等地設立肺病療養院,照顧各族原住民患者。這個工作持續至一九八一年政府全面關心防癆工作。而她關心肺病的同胞共達二十五年之久。

  她想起戰後剛回台參與山地醫療團的時候,在山地一間草屋裡當接生助手,沒有別的器皿,只好用一口舊的煎鍋來為嬰兒洗澡。當時衛生所不普遍,在山地的原住民有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夭折,她決心實現十年前的願望:「為原住民母親在山地設置產科病房」。一九六一年第一所產科病房開設在東海岸的花蓮,理蓮稱它為「馬利亞產院」。並陸續在關山、東南方的台東、南海岸的屏東,還有台灣的中心地點埔里,設立全省各族婦女從任何地方的山地都能在合理的距離內到其中一產院去生產。孫理蓮的這項善舉,救活了好多原住民的新生命,當時每個月大約接生二百四十個嬰兒,這項工作繼續至一九七五年,共十四年之久,助少數民族一臂之力。

  一九六0年她在台南縣北門鄉設立烏腳病免費診所,當時在世界上此病症僅發生於台灣西南部產鹽區一帶,而唯一的治療法是切除。一九六二年十月新建診所及手術室落成,一九七二年增建烏腳病醫院分院二層樓一棟,至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四年間共收容七百多名患者。

(三)職業訓練學校

  一九五八年芥菜種會在花蓮為原住民設立男子習藝所(也稱為義工學校)及女子習藝所(有花蓮褓姆學校之稱)。此外,在關山及樹林也開班訓練幼稚園老師。二年畢業後送他(她)們回家鄉,在全省長老教會共開辦二百五十所幼稚園,每月支付三百七十名老師的薪水,每一村約有三四十個小孩。又設護理學校,自從創立至今將近四十多年之久,也是唯一繼續服務到現在的學校。目前已經有三十五屆畢業生共四千多位在醫院當過助理護士,其中升學護專當正式護士的不在少數。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初期原住民傳教者,將近一半是芥菜種會義工學校畢業的。

(四)建堂補助

  理蓮於一九六三年開始補助每間教堂美金三百元,協助他們將竹建的教堂改建或新建,後增至美金五百元蓋石頭水泥的教堂。至一九九二年芥菜種會幫助過的教堂共約四百間。同時按月補助四百二十五間教會的傳道人生活費,這項事工直至今日部分仍繼續。

(五)其他救濟

  從新竹縣至台南縣沿海貧民區設牛奶供應站二十四處,受惠兒童達六千名。分發救濟衣服、麵粉。另有水災、火災、地震的救濟、寡婦家庭補助、盲人事工、監獄傳道等等。

(六)海外事工

  一九六七年孫理蓮六十六歲時,開始海外事工。這是她傳教生涯的第三期。這項事工肇始於孫雅各牧師生前的一句話:「我們派遣原住民牧師為宣教士到南洋土著區傳教吧」孫牧師去世後理蓮聘請當時長老教會元老及牧長十八位為委員會成員,並命名為「焚棘海外宣道會」(Burning Bush Mission),經一年考察宣教區後,向長老教會總會借聘八位原住民牧師,終於在一九六八年十一月正式派遣第一批四位,一九七一年第二批四位牧師及家族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Sarawak)向土著伊班人傳教。這應該是台灣教會歷史上首次原住民宣教士之派遣。一九七一年拓展宣教區至另一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在那裡設立職業訓練中心及學校。一九七三年又在屬印尼的南婆羅州(South Borneo)設立師範學校(1973)、農業學校、Irian Jaya 高中等。

 台灣的母親 安息主懷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四日孫理蓮宣教師在工作中蒙主恩召,安息主懷,享壽八十二歲。與孫雅各牧師同葬於嶺頭台灣神學院教堂邊。

 
     

 

 
 
 
   
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King Ho Wang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